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推行“限塑”“禁塑”,其主要原因是人们能够看到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地膜等等,据权威数据统计,自1950年大规模工业制造塑料以来,全球大约已生产出83亿吨塑料,其中63亿吨直接废弃为垃圾。这些塑料垃圾遍布整个地球生态链,土壤、海洋、河流、湖泊……塑料污染无处不在。然而,除了这种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污染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塑料污染比这些更加严重,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那就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最小可以达到几微米,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微塑料体积小,这就意味着更高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污染物的能力越强。通俗来讲,可以把微塑料想象成大气污染物中的PM2.5。
除了作为污染物的载体,微塑料本身也是一种对生物造成安全隐患的污染物质。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可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

来源
微塑料从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
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而排入水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如化妆品等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或作为工业原料的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
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 危害
作为污染物载体,微塑料的危害主要是吸收环境中已经大量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微塑料本身对生物体的潜在危害包括消化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免疫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生殖系统毒性及其他不可测知的潜在威胁。
危害-消化系统毒性
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微塑料通过消化道进入机体后,大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体外,极少部分会残存在体内。体内残存的微塑料会磨损或阻塞消化道,干扰消化过程,从而减少动物的摄食和能量吸收。此外,小鼠暴露PE微塑料试验显示,微塑料还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其他器官的一系列慢性疾病有关,比如肾脏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炎症和癌症以及神经系统疾病。
危害-神经系统毒性
纳米级的微塑料颗粒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毒性作用。
危害-免疫系统毒性
研究发现颗粒物暴露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有关。微塑料作为异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会激发免系统激活,导致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被微塑料诱导应激后,会导致细胞自噬死亡。
危害-呼吸系统毒性
由于空气中存在大量塑料颗粒,人和陆生动物会通过呼吸道吸入微塑料。塑料颗粒物进入深部呼吸道后沉积,经常接触经空气传播的微塑料,会出现呼吸道症状。
危害-生殖系统毒性
实验显示,微塑料可以导致雄性小鼠精子数量和活动率显著降低,精子畸形率显著升高,以及血清睾酮含量降低;也可以引起每只母鼠的活产仔数、幼崽的性别比和幼崽的体重显著降低。
综上,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同样对人的身体有多种潜在威胁。因此,全面推进“限塑”“禁塑”不只是出于节能、低碳的环保目标,更是为了在环境中微塑料尚未对人类生存形成严重威胁的时候,及时治理、改善环境,降低塑料对人类的潜在威胁。估估宝团队在大力推进可降解塑料的同时,秉持环保初心,以前瞻性眼光和大局意识提出,彻底解决塑料污染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人们改变意识和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塑料制品使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同发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