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小事,成大事,人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 否则遇事冲动,任由脾性胡来,就会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都是毁于微小之处。一是做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的事情容不得我们考虑太多,若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非常麻烦,姑息养奸,后患无穷。
忍有两种,一种是忍而不发,以忍求安,一种是忍而待发,以忍求变。后一种忍,忍是手段,所求是目的。 战国七雄的赵武灵王在位时,赵国国富民强,又因地处中原, 常被卷入战争的旋涡。因而 也就更迫切地需要广行富国强兵之策。

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征伐,认为北方游牧民族骑马作战的战术,机动性大,集散自由,对战场条件适应性很强,决心加以仿效。
而实际的改革却面临重重的阻力。首先,当时的中原服装过于宽大,要骑马作战,就要改穿游牧民族更加便于活动的胡服。
然而,在中国古代,服装样式的改变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决定一下,反对势力蜂拥而来,朝中的多数大臣都不赞成这项改革,认为穿胡服是丢祖宗的脸。
面对大批的反对势力,赵武灵王采取了极其克制的态度,他不用帝王的身份之尊强行推广,而是循序渐进,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战争的发展,富国强兵的要略,反复阐述自己的意见,用最大的耐心去推行战术。最难对付的是他的亲叔叔,借口生病,不早朝,也不听劝。武灵王虽然心知肚明,但探望之时却绝口不谈正题,天天如此,他叔叔大为感动。
赵武灵王的“忍功”,使他最终成功地推行了政革,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目标明确的“忍”,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成就大事之人必须学会的。
张居正是明朝名相,他在执政的十年中,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几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使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国家逐渐走上富强之路。
张居正2岁就开始识字,被称为神童。13岁参加乡试时,他年龄最小,却沉着冷静,交上了十分出色的答卷,若非湖广巡抚顾辚爱才,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炼几年,他肯定中举。终于,几年的发奋读书之后,年仅23岁的张居正考上了进士,开始正式走上仕途。
张居正被选为庶吉士之后,一面大量读书,一面细心思考为官之道。他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但当时世宗皇帝昏庸,奸臣严嵩为非作歹。张居正一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只能选择暂时忍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几年,张居正内心十分痛苦。
终于,严嵩在专权15年后倒台了,徐阶接任首辅,张居正也开始得到重用。此时,他又遇上了精明强干、头脑敏锐的政治对手高拱。张居正只得再次忍耐,他明白,在官场中必须学会收敛和隐藏,所以,尽管高拱对他傲慢无礼,他却用谦恭与沉默表不更加激烈的无声对抗。
高拱下台后,张居正资格最老,被召回当了首辅
张居正掌权后,一改过去那种内敛祥和、沉默寡言的态度,变得雷厉风行、有理有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场改革活动,把国事整理得井井有条,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假如你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县官而已,今后的前途还受制于自己的,上司,要是你的才干一直超过上司,上司就会感到受到威胁,那时,他不但不会赏识你,反而会对你产生偏见。你随时会惹祸上身而又不自知,又怎么能够施展自己的志向?用心与周围的人协调,适应环境,虽暂时委屈,可实在是为了你将来能有大的作为啊!
这是宋朝宰相杜衍教导学生的话,它穿越于百年时空,到现在一样具有深远的意义。许多古训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许多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有志向、 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 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时面对一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心胸开阔。如果我们能够将目光放远一些,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就不会目光短浅,逞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