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作为首都北京,城市里到处洋溢着欢庆的氛围。在这热火朝天的准备工作中,一个关键问题悬而未决: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阅兵式究竟应该在哪里举行?
天安门广场还是西苑机场?两地皆有利弊。天安门广场位于市中心,意义非凡,但道路狭窄,部队难以正规分列;西苑机场则地无遮拦,却远离城区,给群众观礼带来不便。
面对两难的抉择,周恩来举手做出决定:"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这一判断,开启了北京全城的热火朝天准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充满争议的地点,又将迎来怎样的盛况?
1949年盛夏,北平城内一片喜气洋洋。在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事宜举行热烈讨论。会场里,代表们争分析薄,激烈交锋。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新中国首都的选址问题。
经过激烈辩论,会议一致通过,确定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并将北平更名为北京。此消息一经广播,北京城顿时响起震天钟鸣,鞭炮齐鸣,万众欢庆。
首都初定,为了隆重庆祝新中国诞生,确定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为此,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很快拿出了典礼的初步方案,其中最棘手的便是阅兵式的举办地点。
两套方案分别选在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天安门广场位于市中心,可借助城楼作为现成的阅兵台,部队、群众结合良好,场面宏大;但狭窄的街道使部队无法正规分列,交通阻断时间也较长。西苑机场则宽阔开放,适合正规检阅,但远离城区,给观礼群众带来诸多不便。
经过反复比较、权衡,两套方案于8月17日同时递交周恩来。17天后的9月2日深夜,周恩来下定决心,写下"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决策。刘少奇在意见上画圈赞同,毛泽东、朱德听取汇报后亦表示认可。就这样,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开国阅兵地点终于确定。

临时搭建阅兵台
阅兵地点定于天安门广场后,紧接着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搭建阅兵台。按照开国大典的规格,阅兵台需容纳600余人同时观礼。可当年的天安门城楼破旧不堪,哪有现成的观礼设施可用?
为解决这一燃眉之急,负责工程的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致祥找到了舞美队长苏凡。虽然苏凡曾在抗战期间布置过一些大型活动的舞台,但要在短短20多天内搭建一座气势恢宏、足够容纳诸位领导的阅兵台,这在他看来无疑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初,苏凡打算在天安门城楼上临时搭个小一些的观礼台。但测算后发现,像这种正儿八经的阅兵台,即便是最小型的也得有几百平方米的面积,足够容纳数百人同时观礼。与此同时,考虑到总理、主席以及其他领导同志的体型个头都不尽相同,阅兵台还必须预留出座椅和通道等设施。
这无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首先是时间仓促,距离开国那天只剩下最后20多天的备战期;其次是物资匮乏,当时的北京刚刚解放,哪里有那么多优质的建筑材料可以调配?再者,天安门城楼本身年久失修,承载能力遭受质疑,搭建阅兵台还得先加固城楼结构,这无疑将增加工程的难度。
面对重重困难,苏凡和舞美队上下只有一条出路:争分夺秒,倾全城之力,用创新的设计和智慧去攻克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城楼顶层搭建一个临时观礼平台,底座基于原有城楼建筑的承重墙体,上层则采用可拆卸的钢木结构搭建。考虑到领导层观礼的需求,平台四周加设可移动的座椅,舞台中央留出一条观礼通道。
为实现这一设计,无数工人、技术人员被召集而来。他们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晚上回到工棚中继续改进设计方案。建筑工人们加固了原有的城楼基础,安装了新的支撑钢架,木匠们则开工制作平台以及座椅等配套设施。
就这样,在全城勠力同心的努力下,一座简朴而不失庄严的临时阅兵台耸立在天安门城楼之上,迎接着新中国开国的盛典。
临时搭建阅兵台的方案虽然高屋建瓴,但在具体施工时仍遇到了一个又一个棘手难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建筑材料的短缺。
当时的北京,刚从国民党统治手中解放出来,到处是一片凋敝景象。新中国成立的喜讯虽然让人们欢欣鼓舞,但满目疮痍的城市却给备战工作带来了极大阻力。
钢筋水泥?北平的一家家工厂机器都在拆卸中,遑论生产建材了。木材?附近的树木几乎已被砍伐一空。平日里常备的工程物资源源短缺,阅兵台工程一度陷入了被动窘境。
面对重重困难,工程负责人林治远没有气馁。在一次工地例会上,他豪气干云地对大家说:"新中国在即,我等身为建设者却无颜以对。既然旧时代给不了我们丰富资源,那就让我们从皮毛之物做起,迎接新世界的诞生!"

林治远的这番话给了大家极大鼓舞。就是啊,何况旧时代的阴霾已然不再,新中国还需我们这些基层建设者拼搏奋斗!有了这番信念,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在北平这座陈腐的城市里寻找建材的去处。
首当其冲的便是那根耸立在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高32米的国旗旗杆。旗杆可不是普通建材,它将成为新中国独立主权的象征。
值得庆幸的是,这口钢铁"大家伙"不是从远方运来,而是由市自来水公司提供的4根废弃水管拼装而成。水管因旧钢筋的腐蚀而被判定报废,正等着被拉去熔炼场。工程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机智地将它们搬来拼制旗杆。
不仅如此,很多居民也主动将家中闲置的钢筋、木头、板皮等建筑废品拿到工地,为工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尽管数量有限,但这种自觉行为无疑让大家受到极大鼓舞。
随着废品"宝贝"的不断汇集,工程渐入佳境,有的工人开始尝试用破布布袋等常用物资来制作一些临时设施。还有勤俭持家的女工,主动将家中多余的毛线、织锦等丝绸制品捐献给工程组。
就这样,在那个物资紧缺的特殊年代,人们用创新智慧和默默付出攻克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了举世瞩目的阅兵台建设。面对资源匮乏,大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以自身所能汇聚成磅礴力量,开启了新中国崭新的未来。
恢复古都容颜
阅兵台的建设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如期完工。可是,迎接新中国诞生的还有一项重大任务亟待完成,那就是打扫整理满目疮痍的北京城。
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来,北平便成了前线城市,遭受了长期战火的蹂躏。八年抗战期间,这座曾经熙攘热闹的古都几乎被夷为平地。到处是断壁残垣,路面坑坑洼洼,街头巷尾堆满了废弃物。
1949年1月平津解放后,北平城区的重建工作虽然开始着手,但进展十分缓慢。迎接新中国成立的盛典,全城的卫生环境状况依然很差,根本无法让人们过上体面生活。要使北平真正恢复往日的安逸富庶,就得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做起。
为此,北平市政府从1949年6月起,组织发动学校师生、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街道居民代表等群众力量,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清洁北平城"运动。
首先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将院内杂物彻底清理出去。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军人也加入了行列,扫除街头的野垃圾和建筑渣土。
从最初的小范围扫除,很快便蔓延到大街小巷。沿途可见成群的工人、学生挥舞扫帚,呼啦作响。他们有的清扫马路,有的刷白墙壁,有的铲运垃圾。就连单亲母亲也带着孩子前来参与,用细小的手掌捡拾地上的杂物。
渐渐地,往日的门面和街景在大家的努力下重现了模样。曾经积存已久的垃圾被连根拔起,砖石碎块被清理一空,被遗弃的工厂和商铺也打扫出一片崭新的面貌。
就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孩子发现路边一堆猪食渣滓中有一支用过的鞋刷。于是他捡起来,自己动手清洁起路面两旁的砖墙缝隙。周围一些市民看到后,也纷纷加入效仿,用尽各种家什用具刷刷擦擦地打扫整洁。这种自发自觉的清洁方式,很快便在居民中流传开来,成为一种自创的新式卫生习惯。

从6月至10月,师生、工人、社区居民日复一日地坚持作业,直到北平城的脏乱差状况彻底改观。由此,这座饱经战火摧残的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一副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了新中国的到来。
喜迎新中国诞生
经过几个月的全城总动员,北平焕然一新的面貌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1949年9月底,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即将来临。
为了迎接这历史性的时刻,北平各界群众又陆续行动起来,将整个城市渲染上一派节日的喜庆氛围。
从天安门城楼一直延伸到东单,工人们高高悬挂起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巨型条幅,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宏大字样。沿街的建筑上也贴满了各色的标语和宣传画,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景象。
街头巷尾,家家户户竖起彩旗,挂起灯笼,绘制壁画,铺陈红地毯。有的居民家中还特意摆设起鲜花盆栽,以示庆贺。就连当年遭战争破坏的建筑也重新粉刷一新,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到了9月28日,天安门广场上空突然响起一阵隆隆炮声,那是北平防空团开始实施彩色焰火演习。紧接着,绚烂多姿的焰火光影便在夜空中绽放开来,照亮了整个北平城的街巷。伴随着一声声欢呼雀跃,游人们开始自发聚集在城乡各处,观赏这场盛大的焰火表演。有的人甚至邀约亲朋结伴在广场上欣赏,度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夜晚。

次日清晨,北平城的太阳终于再次升起。随着朝阳的点点曙光,全城万户的鞭炮接连响起,久久不绝。从德胜门到宣武门,满街都是人们放鞭炮的嬉闹声和欢呼声,将这座饱经战火摧残的城池渲染得热闹非凡。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开始陆续抵达北平,期待着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的盛况。他们有的驻扎在亲朋好友家中,有的在街头旅店等候,个个兴致勃勃。即使住处拥挤不堪,他们也毫无怨言,只为亲眼见证这创举轶事的来临。
就这样,在全城上下的万众期待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日子终于来临了。当曾经被战火吞噬的天安门城楼上空,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那一刻,新中国的钟声便在世界各地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