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山(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一般指阳山县。阳山县隶属于广东省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中部,南岭山脉南麓,连江中游,。战国时期境内有阳禺国,秦朝末年设阳山关,西汉高祖时置阳山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阳山地域,古为南交地,周时属楚,战国时境内有阳禺国,治所在今县之东,即青莲峡头一带。
秦时为长沙郡南境。
西汉,汉高祖析长沙郡南部设桂阳郡,置阳山县,属荆州桂阳郡。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取桂阳郡地,遂属孙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入含洭县。
吴甘露元年(265年),析桂阳郡置始兴郡,仍属荆州,以含洭县之桃乡置阳山县,属始兴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始兴郡隶属广州;
永嘉元年(307年),始兴郡改隶属湘州,
咸和三年(328年),始兴郡又改为隶属荆州。阳山县皆随始兴郡改属。
南朝宋时,阳山县属始兴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始兴郡隶属广州。
元嘉三十年(453年)又改隶属湘州,阳山县皆随郡改属。
南朝宋太宗泰始六年(470年),析始兴郡置宋安郡,隶属湘州,阳山县属湘州宋安郡。
南朝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废宋安郡,阳山县仍归属始兴郡。
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阳山县属湘州广兴郡。
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又改广兴郡为始兴郡,阳山县属湘州始兴郡。
南朝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置阳山郡、梁乐郡(今县境南部,治所失考),属衡州(治所在含洭)。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四县,梁乐郡辖梁乐、洊安两县。陈因之。
隋开皇十年(590年),平陈,废阳山、梁乐两郡,置连州,阳山、梁乐两县属连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梁乐县改为宣乐县。
大业三年(607年),废连州,置熙平郡,隶属荆州,阳山、宣乐两县属荆州熙平郡。
大业十三年(617年),宣乐县并入阳山县,熙平郡属萧铣。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熙平郡为连州,阳山县属连州。
贞观元年(627年),连州属江西道;
天宝元年(742年),改连州为连山郡,隶属岭南道。
乾元元年(758年),连山郡复为连州,隶属湖南道。大历三年(768年),连州改隶岭南道。阳山县俱随州郡改属。
五代南汉时,阳山县属连州。
宋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阳山县属广南东路连州。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置连州路,阳山县属连州路。
元至十九年(1282年),升桂阳县为桂阳州,初隶属湖南道,后隶属广东道,阳山县属桂阳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阳山县仍属桂阳州。
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废桂阳州,阳山县并入连山县,属韶州府。
洪武十四年(1371年),复置阳山县,属广州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连山县从阳山县析出。
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连州,阳山县隶属广州府连州。
清初,阳山县仍属广州府连州。
雍正七年(1729年),改连州为直隶州,阳山县属连州直隶州。
民国三年(1914年),阳山县属广东省岭南道。
民国十五年(1926年),属广东省北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广东省第二行政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月,属广东省北江区。
1952年9月,属广东省粤北行政区。
1956年3月,属广东省韶关专区。
1958年11月,阳山县并入连阳各族自治县,
1960年10月,复置阳山县,均属广东韶关专区。
1979年,属广东省韶关地区。1983年6月,属广东省韶关市。
1988年2月属广东省清远市。
截至2018年10月,阳山县行政区划辖12个镇、1个民族乡:阳城镇、岭背镇、青莲镇、七拱镇、太平镇、黎埠镇、小江镇、黄坌镇、江英镇、杜步镇、杨梅镇、大崀镇、秤架瑶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阳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