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和传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特色、饮食习惯和民俗节日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一、基本信息
- 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赫哲族的人口数为5373人。
- 分布地区: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即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
- 自称:由于居住地域广阔,赫哲人的自称较多,如“那贝”、“那乃”、“那尼傲”。其中,“那”是当地的意思,“乃”、“贝”、“尼傲”都是人的意思,意为本地人。
- 族称由来:“赫哲”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是从“赫真”变音而来,是“黑斤”、“黑津”、“黑金”、“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音异写。1934年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出版后,“赫哲”作为族称开始广泛传播。
二、语言文化
- 民族语言: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
- 文字: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也通用汉语。
- 传统艺术:伊玛堪是赫哲族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是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内容以原始渔猎生产生活实践和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为主,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民歌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与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紧密相关。
三、服饰特色
赫哲族人以鱼皮为原料,制作精美的服饰。他们将鱼皮完整地剥下、晾晒、去掉鱼鳞,然后经过捶打、揉搓、轧压等工序,除掉鱼皮上的脂肪,使其变得柔软、结实、舒适。经拼剪后用鱼皮线缝合,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制成长衣、套裤、鞋、帽子、手套等服饰。赫哲族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样式很像旗袍。
四、饮食习惯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他们擅长制作各种鱼类食品,如塔拉哈(烤生鱼)、拉布特喀(蘸醋盐食用的鱼片)、达勒格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鱼片烧烤而成)等。此外,赫哲族还有用绸李子(一种黑紫色野果)制作的饼子,风味独特,香甜可口。
五、民俗节日
- 乌日贡节:赫哲族的新生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节日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活动。
-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春节期间,赫哲族人会穿上绣有美丽花纹和几何图案的兽皮等服装,制作“吐火宴”和绸李子饼等食品来庆祝。同时还会开展冰湖冬捕、雪地“顶杠”、“鱼王角力”等活动,展现赫哲族的传统民俗。
- 鹿神节: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寄托于虎神的保佑。每年九月九,赫哲族就要过鹿神节,目的是为了祭把虎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