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礼仪规范贯穿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风水等来自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经验,它们都以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等代代相传,至于是否有科学依据,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打开一本中国画画册,你会看到一大批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杰作。打开任何一本古诗集,你都会发现到处都是赞美梅、兰、竹、菊的诗。为什么百花齐放,只有他们被称为“四君子”?
潘天寿先生的话可谓一针见血:“盖梅兰竹菊等,为植物中清品,不可假丹铅以求形似,须以文人之灵趣、学养、品格注之笔端,随意写出,以表作者高尚纯洁之感情思想,一如《三百篇》之草木鸟兽,《离骚》之美人芳草者然。故世称为四君子。”
梅,破冰而出,傲气昂扬。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玩月,潇潇洒洒。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四君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高洁、清逸、气节、淡漠的四种品质。历来为世人所喜爱,成为古代文人墨客人格和品格的文化象征。

梅:疏影斜过浅水,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花最引人入胜的魅力在于它在寂寞之中自给自足,以及它“在寒冷的冬天独自绽放”的骄傲。是“美而不争春”。当所有的树都经不起寒风的时候,它就孤独地站着,在大雪之中开花。它的稀疏的影子是优雅的,它的冷香是四溢的,它的韵是纯洁而高贵的。文人、诗人从梅花的这种品质之中看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即一种“在自己的孤独之中自然美丽,不求认同和欣赏”的孤独。

兰:本是王者香,托根在空谷。
兰花最迷人之处是它的幽。它生长在深山深谷之中,从不奉承他人,以其温和朴素的香气保持着其自然的美。这种“隐居”不仅是山林隐士的气质,也是一种文化特质,一种不求仕途、不求名利、只求雄心壮志的豁达心态,象征着远离肮脏政治、保持良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以其幽雅怡人的芳香迷住了无数诗人和作家。

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凉爽的花园里面,绿色的竹子在台阶之上嗡嗡作响,挺拔挺拔,绿油油的,郁郁葱葱。他们有梅花的铁骨,不畏严寒和风雪,有兰花的高贵,万古长青。虽然不像牡丹那样华丽,不像松柏那样威严,不像桃李那样美丽,但却谦虚而克制,是谦虚君子风度翩翩的体现。

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花丛之中的隐士。当所有的花都快枯萎的时候,它在田野、村庄、木篱笆和竹篱笆之上静静地开放。在秋风之中,绽放的花朵,可能是色如黄金、白如雪、墨似滴翠,万紫千红。千百年来,赏菊已成为君子自足的精神象征,也成为儒道兼修的精神象征。儒家务实积极的精神和道家潇散清淡的气质,通过迎着霜雪骄傲地绽放的花蕊,和谐地统一了。
忙碌的都市人常常感到筋疲力尽,迷失在欲望的河流之中。“四君子”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像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面的清凉剂,让人们在对自然的感知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和遥远的地方。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总之,每一个谚语的诞生都有它的社会背景,都有它在当时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事件,所以很多说法并不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以科学作为基础,辩证的去分析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