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比丘尼和尼姑的区别(佛教小知识:比丘尼的区别)

2024-12-01 11:31:59    100 次阅读

据《佛教大辞典》记载

和尚的梵文是Upadhyaya的不确切的音译,亦译“和社”、“和阇”“乌社”、“和上”等;确切的音译为“邬波驮耶”;意译“亲教师”“近诵”“力生”、“依学”。佛教称谓。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佛教典籍中,一般为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成为僧人的通称。女性可称为“尼和尚”。

比丘是梵文Bhiksu音译,亦译“苾刍”、“苾萏”、“刍”、“备刍”、“比呼”等,意译“乞士”、“乞士男”、“萧士”等。比丘是佛教称谓。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僧侣。据《大智度论》卷三,“比丘”有五个意义:乞士(靠乞食为生)、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法华义疏》卷一谓:“比丘名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

比丘尼是梵文Bhiksuni的音译。亦译“苾刍尼”、“苾茗尼”、“煸刍尼”、“比呼尼’等,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等;也称“沙门尼”,俗称“尼姑”“尼”。比丘尼是佛教称谓。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据传,昔阿难恳请度释迦牟尼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为僧,是为比丘尼之始。南朝宋元嘉十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比丘尼铁萨罗至建康(今江苏南京),设戒坛,创中国比丘尼如法受戒之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秒搜百科 琼ICP备2024039176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