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在确定座次时,常用“坐第几把交椅”来隐喻他们各自的权势和威望。这一表达方式后来被广泛采纳,并逐渐演变成今日汉语中“一把手”、“二把手”等术语的原型。那么,交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椅子呢?

交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脚椅之一,还有“交床”、“胡床”、“绳床”等别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源自西域传入中原的胡床,并经过改良。交椅的设计以前后两腿交叉为特点,交叉点作为旋转轴,上部横梁上穿绳索作为坐面,椅子可以折叠,背后还配有环形靠背。从侧面观察,交椅由多个三角形构成,既轻便又美观,同时保持了结构的稳固。因其腿部交叉的特征,故得名“交椅”。由于交椅便于折叠和携带,所以在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员在外出巡游或狩猎时,常常携带这种椅子,以便随时休息,因此它也被称作“行椅”或“猎椅”。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人们逐渐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开始在家中使用椅子,交椅也从户外用品转变为室内家具。由于不再需要频繁折叠,椅子的交叉腿逐渐演变成四条直立的腿,而上部保持了交椅的样式。这种新型的室内椅子被称为“圈椅”,但人们依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交椅。由此,交椅的含义开始扩展,有时也被用来泛指各种椅子。
直至今日,“交椅”一词仍然被广泛使用,通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地位。